纵观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,那些能够被历史长河铭记,代代传颂的风云人物,绝大多数都诞生于烽火连天的乱世,因此才有“乱世出英雄”这句广为流传的话语。
若论史书中出现英雄人物最多的作品,非陈寿所著的《三国志》莫属,而更为世人津津乐道的,则是以《三国志》为蓝本改编而成的文学巨著《三国演义》。
《三国演义》深受作者浓烈主观情感的影响,明显偏向“尊刘贬曹”,用浓墨重彩描绘了“桃园结义”、“三顾茅庐”、“草船借箭”、“过五关斩六将”等蜀汉英雄的英姿,尤以诸葛亮的形象最为突出,几乎被塑造成了拥有超凡能力的神人,带兵作战如同开了外挂,事事能料敌机先,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之外。
然而,历史的天平并未偏向蜀国。在魏、蜀、吴三国争霸即将进入尾声时,蜀国却意外成为最早灭亡的国家。
撇开天时地利不谈,蜀国覆灭的根本原因是内部多个派系激烈争斗,再加上人才后继乏人,尤其在掌握最高权力的诸葛亮去世后,这些矛盾变得更加尖锐。
根据裴松之对《三国志》的注解,刘备去世后,“朝廷大小事务,咸决于亮”。诸葛亮做事极其认真负责,几乎不愿意分权,使得蜀国形成了一个高度集权、法家严苛的统治体系。
展开剩余91%在诸葛亮的治理下,蜀国法治建设是三国中最为完善的,所有事务都有规章可循,官员和平民一视同仁,社会风气良好,民众安居乐业,路不拾遗。
不过,诸葛亮再神奇也敌不过岁月流逝,经历了六出祁山的艰苦北伐后,他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,蜀国正式迈入了“后诸葛亮时代”。
诸葛亮在世时,曾重点培养两位继承人,一文一武:文臣马谡和武将姜维。
两人与诸葛亮关系密切,马谡曾随军担任参谋,常与诸葛亮日夜讨论军政策略;姜维虽为魏国降将,却深受诸葛亮器重,被誉为“既有胆义,深解兵意,心存汉室,才兼数人”(《三国志·蜀书·蒋琬费祎姜维传》),在北伐时被任命为中监军征西将军。
如果说刘备是诸葛亮的伯乐,那么诸葛亮就是姜维的伯乐。
诸葛亮首次率军北伐至天水时,设计成功架空了司马懿,并收服了姜维。原本有机会一举深入曹魏腹地、攻城掠地,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撤兵,由此错失了兴复汉室的绝佳良机。
对于诸葛亮这看似反常的举动,部分史学家提出大胆推测:诸葛亮其实并非真心想攻破曹魏,他深知益州地理险固,短时间内难以取胜,北伐更多是为了缓解朝内矛盾,稳固蜀国政权。
读过《三国志》的人会对诸葛亮有更理性的认识:他的军事才能其实平平,带兵打仗不是强项,反而在治国理政和外交权衡上更为高明。
诸葛亮深知蜀国位于西南偏僻地区,地形险要,物产丰富,自给自足,守住几个关隘敌人难以攻破,完全无须主动发动战争。
但他也明白,兴复汉室是蜀汉立国的根本理念,也是先帝和自己多年坚持的政治口号。如果长时间无所作为,被荆州集团压制的益州士族必然会动摇政权,内乱一旦爆发,魏吴两国必趁机进攻,社稷难保。
因此,诸葛亮不得不一再发动北伐,借助战争维系朝野团结,消弭内部矛盾,同时宣示蜀汉正统地位,凝聚民心。
不过,诸葛亮对北伐结果持相对平和的态度,能成功固然好,失败也能接受,反复尝试,屡败屡战。
归根结底,北伐是诸葛亮用以稳定国内的手段,而非一举灭曹的必胜之策。
第一次北伐虽然失去了马谡,但得到了文武兼备的姜维,也算收获不小。
《三国演义》中对此描写尤为生动:姜维投降时,诸葛亮急忙下车迎接,双手紧握他说:“吾自出茅庐以来,遍求贤者,欲传授平生之学,恨未得其人。今遇伯约,吾愿足矣。”
得到姜维后,诸葛亮英明地选择班师回朝,安排姜维任仓曹掾,主管军务后勤,封为当阳亭侯。
后来姜维在多次北伐中表现卓越,献策不断,屡建战功,如大破羌兵、智取陈仓、夺取武都、战胜渭水等,深得诸葛亮器重,两人频繁研讨兵法政略,彼此间流露对蜀国未来的忧虑。
诸葛亮认为,夷陵之战后,蜀国失荆州,与东吴反目成仇,若不以攻为守,只能任人宰割,北伐目的并非扩张,而是守住现有领土。
经历多次生死患难,姜维深刻理解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决心,坚定表态愿意追随丞相,复兴大汉。
诸葛亮听闻姜维的誓言十分感动,因朝中反对他穷兵黩武者众多,姜维是少数真正支持他的忠臣。
正因如此,诸葛亮临终前特意上书后主刘禅,建议封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,掌握兵权。
诸葛亮用心良苦,深知自己死后,蜀国内部势力必争权夺利,姜维孤掌难鸣,因此安排荆州旧部蒋琬和费祎共掌军政,平衡各方势力。
卧龙明白,姜维虽才干似己,但身份特殊,容易卷入朝堂纷争,不如给予实权让其专注北伐事业。
姜维感念诸葛亮知遇之恩,执掌兵权后“思虑精密、忠勤时事”(《三国志·蜀书·蒋琬费祎姜维传》)。
《三国演义》第107回中,姜维誓言“克复中原,重兴汉室,报陛下之恩,终丞相之志”。
即使宦官黄皓干政,大臣们怠政不作为,姜维依然固守诸葛亮定下的战略,九次北伐中原正是最好证明。
诸葛亮六出祁山,姜维九伐中原,两人身上透出英雄末路的悲壮气息。
他们是蜀汉政权中为数不多的忠君爱国典范,所有决定均出于公心,一生践行君子之道。
可惜天命不在蜀,魏国实力强大,蜀国根本难以撼动,这一点诸葛亮与姜维心知肚明。
然而他们依然不甘命运摆布,坚定信念:即使失败,也要以英雄之姿战死疆场,报答知遇之恩,守护黎民百姓,不负所学与年华。
诸葛亮欣赏并培养姜维,却也间接将他卷入了这场泥潭。
姜维是诸葛亮意志最好的继承者,但未必是最合格的执行者。我们既要肯定诸葛亮的用人之道,也要批评他用人过于主观,“关羽失荆州”、“马谡失街亭”便是明显例证。
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。诸葛亮既败于时运,也败于性格——他谨慎从不冒险,办事细致亲力亲为,虽然为蜀汉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,却也种下政权灭亡的隐患。
蜀国如一家即将上市的大型企业,董事长刘禅几乎不问政务,所有经营管理工作全交给诸葛亮这位CEO。
这位CEO确实才华横溢,但管得过细,连保洁排班都要亲自过问,时间一长,部门经理们形同虚设,除了执行上传下达,毫无自主权。
外人看来,公司井然有序,所有事务规矩明晰,仿佛即将上市;但内部员工却怨声载道,感受管理严苛,却无力反抗,毕竟CEO权力无人可及,敢怒不敢言。
诸葛亮虽培养了几位可独当一面的经理,但仍不放心,难以真正放权。
如姜维这位擅长开拓市场的“金牌销售”,诸葛亮费尽心思从敌对企业挖来,但未给他独立行动机会,长期缺乏锻炼导致姜维自信盲目,冲动易怒。
在任何世界500强企业,像姜维这样的空降经理,若无CEO撑腰,必遭排挤难以施展拳脚。
诸葛亮死后,刘禅虽然信任他,依推荐信升了姜维官职,但姜维整体能力远逊诸葛亮,抱负虽大,却逐渐与梦想渐行渐远。
《三国志·蒋琬费祎姜维传》评价姜维九次北伐为“累年攻战,功绩不立”,且宦官黄皓不断在刘禅耳边诋毁,使姜维日后难以自保,甚至无家可归,更别谈完成北定中原的宏愿。
景耀六年,曹魏受姜维频繁挑衅忍无可忍,派重兵伐蜀。面对重重围困,姜维的应对令人大跌眼镜。
诸葛亮时期,一直由魏延驻守汉中,魏延主张集中兵力抵御敌军,不让蜀国门户暴露于敌人锋芒之下。
事实证明魏延的策略奏效,若不在初期给予魏军迎头痛击,蜀国兵少将弱、内部不和,战事拖延只会越陷越深。
姜维却弃魏延行之有效的守法,将兵力分散,分守汉中、狄道、西安、建威、武卫、石门、武城、建昌、临远等多个小城,布下纵深漫长的防线,企图以坚壁清野形成“口袋阵”,等待魏军入套。
姜维的出发点并无不妥,从经济学角度讲不应将所有鸡蛋放一篮,魏延集中兵力虽简单,但若一旦溃败,蜀国元气大伤,难以自保。
分兵多地,彼此支援,一城破不至于全盘皆输,还能争取朝廷增援时间。
理论上合理,若守将坚定执行,未必速败。
然而姜维毕竟非诸葛亮,威望与战绩不足,兵力大减的汉中士兵心生恐惧与绝望,导致军心涣散。
果不其然,守将蒋舒见敌兵压境,开城投降,门户大开,其他小城接连失守,魏军势如破竹,汉中迅速沦陷,姜维被迫退守剑阁。
姜维懊恼自责,痛恨用错了计策和人选,但局势尚未彻底绝望,只要守住剑阁,仍有翻盘可能。
谁料魏将邓艾偷渡阴平,秘密绕道直捣成都,刘禅为保自身安全选择开城投降。
姜维在前线苦战时,后方已全面沦陷,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。
收到后主劝降信后,姜维泪流满面,百感交集,本欲殉国,但回忆诸葛亮当年谆谆教诲,灵机一动,心生妙计。
他写下密信给刘禅。
此信直到公元348年,姜维去世八十余年后,才由东晋史学家常璩刊布于世。常璩《华阳国志·卷七》载,姜维密书向后主曰:“愿陛下忍数日之辱,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,日月幽而复明。”
姜维计划“诈降”,说服钟会反叛,夺回成都解救刘禅,奈何司马昭识破计谋,提前布置防范。
公元264年3月3日,姜维战死乱军中,蜀国灭亡。
这封短短23字的密信,浓缩了姜维忠君爱国、誓死报国的光辉形象。
此人肩负诸葛亮托付,身处绝境仍不弃拯救君主、报效社稷的初心,想必卧龙先生在九泉之下亦会感到欣慰,庆幸自己当年未曾误判。
惜哉,伯约!
壮哉,伯约!
发布于:天津市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