街亭之战的惨败后,魏国开始加强陇西的防守。曹真被任命从中央调任长安驻守,郭淮则常驻陇西。曹真虽常被低估,但他实际上是一位极为出色的军事指挥官,一生中未在正面战场上遭遇过任何败绩。在街亭战后,曹真迅速做出了一系列精准的判断:
1. 魏国对祁山的防线已被打破,且郭淮已驻守陇西,因此蜀汉不太可能通过祁山再次进攻。
2. 赵云撤退时把褒斜北道烧毁,短时间内无法修复,这条道路暂时不再是威胁。
3. 最东边的两条道路因年久失修,行驶艰难,子午道虽通行,但由于长安附近重兵把守,蜀军难以通过此路。
剩下的唯一通道便是陈仓道。曹真随即命令郝昭守卫陈仓,并着手整修防线:“真以亮惩于祁山,后出必从陈仓,乃使将军郝昭、王生守陈仓,治其城。”
在八月,魏吴之间爆发了石亭之战;九月,陆逊大败曹休;十一月,位于汉中的丞相得知了孙权的胜利,同时也得知张郃与司马懿的配合成功调动了关中部分中央军的主力。于是,丞相决定再次北伐。
距离上次从陇西败回不到一年,又要发起北伐,蜀汉内部对这一决定产生了疑虑。为了统一思想,丞相向刘禅上了一份奏表,这就是后世所称的《后出师表》。
展开剩余80%在这份奏表中,丞相详细解释了蜀汉为何要发起北伐,尤其是要趁魏国内外压力大,主动出击:“民穷兵疲,而事不可息;事不可息,则住与行劳费正等。”意思是如果不出兵,蜀汉迟早会陷入被动,等死不如主动迎战,让战火烧向魏国。
蜀汉成立的根本目标是恢复汉室,与孙权的割据势力不同。刘备临终时深知“汉贼不两立,王业不偏安”,因此,丞相便受命去讨伐曹魏。相比《出师表》,《后出师表》语气更显悲壮,尤其提到丧失的战将和精锐兵力:“自臣到汉中,中间期年耳,然丧赵云、阳群、马玉、阎芝、丁立、白寿、刘郃、邓铜等……若复数年,则损三分之二也,如何图敌?”
这些将领曾是刘备经过多年征战积累的精锐部队,但现在却损失殆尽,剩下的兵力更显捉襟见肘。丞相清楚地认识到敌我之间的实力差距,越往后,打击将越来越困难。但他依然坚信,汉贼不两立,蜀汉必须继续北伐。
表中那句“臣鞠躬尽力,死而后已”可谓千古名言,丞相誓言亲自带领军队走那条艰难的栈道,直至最终死去,始终不曾放弃北伐的决心。至于战争是否能胜利,他自己并不敢妄下定论:“至於成败利钝,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。”
至于为何不再通过祁山,而是选择从陈仓出发,丞相有几点深思熟虑的理由:
1. 陇西的亲蜀势力已被魏国清洗殆尽,群众基础丧失。
2. 出祁山行动过于缓慢,魏军在其他战场的牵制下,丞相需要快速发起攻击。
兵贵神速,选择陈仓道是丞相决定迅速出击的最大原因。虽然陈仓没有陇西那样的战略高地优势,但它位于渭水和汧水之间,地形平坦且易守难攻,是进攻魏国的理想位置。
12月,丞相率军抵达陈仓,发现该地已经换了守将——是太原名将郝昭。郝昭是曹魏的重要将领,曾镇守凉州,屡次平定叛乱,拥有极高的威望。郝昭到陈仓后立即着手加强防御,并新建了一座城墙。蜀军包围陈仓后,派出郝昭的老乡靳详前去游说,试图迫使郝昭投降,但郝昭冷笑着回应:“你回去告诉诸葛亮,他要攻打的话,等着吧。”
在这场攻城战中,蜀军使用了所有常见的攻城手段:
1. 架云梯攻城,郝昭用火箭逆射烧毁云梯。
2. 推冲车进攻,郝昭用石磨压毁冲车。
3. 架高塔射箭,郝昭在城内修建重墙来应对。
4. 挖地道进攻,郝昭在城内掘横沟进行防御。
尽管蜀军动用了各种攻城手段,但郝昭凭借坚固的城防成功阻挡了蜀军20多天。驻守长安的曹真担心陈仓是蜀军的佯攻,因此只派费耀等去援救。曹叡急忙调动张郃带领三万南北军驰援,命令他快速前往洛阳准备支援。
张郃见多识广,他判断:“比臣未到,亮已走矣;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。”曹真确实得知援兵将至后,丞相遂决定撤兵。
尽管粮草告急,但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无法攻破陈仓城的防线。如果丞相继续进攻,可能面临内外夹击的局面,最终粮尽而撤也算是“无功而返”的一种借口。
陈仓一战让郝昭声名鹊起,魏明帝亲自召见他,并赠予列侯之位。但不久后,郝昭因病去世,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蜀军攻城的巨大压力。
第二次北伐未能成功,丞相的军事能力并非问题。元人胡三省曾说:“攻城很困难,守城相对容易。”攻城的困难正体现在守军的坚守与城防上。古代许多战争中,守城方凭借坚固的防御力量成功抗击敌军。因此,如何打破陈仓的防线,成了丞相面临的最大难题。
最后,攻下陈仓的办法包括收买叛徒、消耗守军的粮草和士气。而郝昭凭借自己的忠诚与坚守,帮助魏国成功防守了陈仓。
尽管如此,蜀军的主力部队是否真正返回汉中,依然值得进一步的探讨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