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2025)落幕,但AI落地的浪潮正深度重塑硬件产业链。当观众惊叹于Tesla Bot的灵巧、华为昇腾集群的算力或轻薄AR眼镜的虚拟世界时,支撑这些技术的“金属脊梁”——特别是高端精密铜材及其加工技术,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。
“AI正加速从‘软’到‘硬’的落地,”一位现场分析师指出。从吞吐海量数据(603138)的服务器、驱动精密动作的机器人关节,到传输高速信号的芯片互连,铜凭借其优异的导电、导热和加工性能,成为这场硬件革命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。然而,AI硬件对铜材的要求已远非传统应用可比。
国际数据公司IDC报告显示,全球AI基础设施市场正迈向数千亿美元级规模,中国市场增长空间巨大。生成式AI与大模型驱动智能化升级,持续推动服务器、存储和网络技术的革新。
这直接引爆了对驱动“算力引擎”和“智能躯体”的“血管”(散热系统)、“神经”(精密导线)、“关节”(高强度部件)的高端铜材需求。国内头部某铜加工企业技术负责人表示:“高性能AI服务器内,铜制液冷管路复杂度与长度激增;人形机器人全身,则密布着要求极高的电机用铜导体与信号线材。”
在WAIC耀眼的硬件展区背后,铜材的创新应用正悄然划定着AI硬件的性能上限。
华为昇腾超节点集群那轰鸣的算力心脏,其液冷系统的核心是复杂设计的异形铜管。一位服务器散热工程师在现场强调:“散热是万卡集群的生命线,高导热铜材是液冷方案不可替代的基础,它的效率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将算力密度推到多高。”在宇树科技等机器人展台,那些执行精细抓取和灵活动作的机械手指关节内,则隐藏着堪比发丝的超薄铜箔和特种合金线材。
这些材料必须在百万次的弯折下保持可靠导电,对强度、柔韧性和疲劳寿命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。视线转向芯片领域,摩尔线程等国产GPU加速卡上,先进的铜柱凸点互连技术正逐步取代传统焊球。一位半导体封装专家指出:“这种技术能实现更高的互连密度和更优的电、热性能,是提升算力芯片效能的关键。互连材料的导电率和可靠性,直接牵动着芯片的最终性能和能耗表现。”
在这场AI驱动的精密铜材升级战中,国内铜加工龙头海亮股份(002203)的技术已深度融入AI服务器、人形机器人及高端芯片等核心硬件。作为全球顶级服务器制造商的关键合作伙伴,海亮为其定制满足苛刻散热需求的异形铜管,相关产能近一年大幅跃升。
尤为引人瞩目的是,海亮今年3月与华为联合成立了有色金属行业首家AI创新实验室,依托华为盘古大模型等技术,共同研发行业垂直大模型;9月,双方又携手发布行业首个AI蓝皮书,分享有色智造实践经验,标志着海亮正通过深度协同科技巨头,引领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、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。
同时,其高强度铜合金部件通过头部机器人厂商认证,高纯度蚀刻铜靶材及越南基地的极薄铜箔项目也取得突破,全面巩固了其在AI高端铜材供应链的核心地位。更引人瞩目的是其在具身智能领域的突破。多方信息证实,海亮研发的高强度铜合金轴套等关键部件,已通过特斯拉等头部人形机器人厂商的严格认证,其材料抗疲劳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为机器人关节在高负荷下的长期精密运行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而在半导体制造的前沿阵地,海亮的高纯度蚀刻铜靶材取得突破,有效助力芯片制造良率提升。同时,其在越南布局的精密铜箔项目进展顺利,所生产的极薄铜箔具备卓越的电流承载能力,已应用于燧原科技等展出的国产高性能AI算力卡中。业内普遍预期,该项目满产后,海亮在全球高端电子电路铜箔,特别是AI芯片载板等关键领域的市场地位将获得显著提升。
这场由AI硬件驱动的变革,正在深刻改写铜加工行业的规则。
“AI对铜材的要求是‘既要、又要、还要’,”一位铜企高管坦言,“更高的导电/导热率、更强的机械性能、更复杂的形状、更精密的尺寸,还要极端环境可靠。这倒逼我们持续突破合金配方、微观组织控制和精密加工技术的极限。传统生产模式难以为继。”
某券商金属新材料首席分析师指出:“AI硬件浪潮正推动行业经历从‘量’到‘质’的转型。掌握核心技术、能稳定供应高性能特种铜材的企业,将获得远超行业均值的成长溢价。海亮等在高端产品上实现前瞻布局和关键认证的企业,已构筑显著壁垒。”
支撑特斯拉灵巧抓取的关节铜合金、确保华为超算散热的异形铜管、承载国产AI芯片的极薄铜箔——这些看似微小的“金属密码”,实则是解锁未来智能世界的核心钥匙。解决AI芯片散热、机器人关节减重增效等核心痛点的能力,将成为占据产业价值链顶端的关键。
同时,AI硬件要求供应链具备快速响应、柔性生产和零缺陷交付能力。铜加工企业必须拥抱自动化、智能化生产和质量管理(如机器视觉质检、智能排产),才能与下游科技巨头紧密协同,在全球产业格局重塑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