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5日,记者跟随“活力中国调研行”采访团走进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,在机械臂的精准舞动与数据流的实时跳动中,真切感受这座“汽车城”以智能制造重塑产业格局、驱动长春现代化都市圈蓬勃发展的澎湃动能。
智能工厂锻造都市圈硬核实力
作为长春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标杆,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厂区的生产场景生动诠释着“硬核实力”的内涵。
从焊装车间机械臂迸发的璀璨火花,到总装线上毫米级的精密操作,每一道工序都流淌着智能制造的基因。
总装车间内,19台工业机器人正专注于风挡玻璃的全自动装配。机械臂末端的蓝光扫描系统如精密的“视觉中枢”,快速识别车身特征后,精准完成涂胶与玻璃嵌入动作。
“我们把自动化底涂检测、胶型检测高度集成,全程无人参与。”中国一汽工程技术部涂装技术主任李会哲指着生产线说,“这样可以避免传统人工装配可能出现的漏雨问题,这就是30%总装自动化率的技术底气。”
沿着生产线前行,被称为“婚礼工位”的底盘合装区呈现着另一番高效景象。
据了解,车身与底盘在52秒内即可完成精准对接。这项业内节拍最快、柔性最高、最智能的合装技术,能兼容8个以上车型共线生产。
这种智能制造的活力不仅体现在红旗工厂。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焊装车间内共有824台机器人,焊接自动化率达100%,KUKA机器人每秒钟能完成1-2个焊点,精度达到0.1毫米,比人手稳定100倍;电池车间自动化率为86%,关键工序更是实现了100%自动化。
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(生产与物流)王开宇表示,以工厂为核心的30公里新能源生态圈正在形成,未来将有众多供应商集聚,形成高效协同的产业集群,共同为长春都市圈建设贡献力量,推动从“产业链”到“大集群”的跃升。
全链创新生态激活发展新动能
在中国一汽的产业版图中,从硬件基底到生态动能的协同演进,勾勒出智能制造的清晰脉络。
走进解放J7整车智能工厂展厅的CCR监控中心,巨大的电子屏上,1∶1建模的虚拟车间与现实生产无缝同步,实时勾勒出智能制造的全景图景。
“通过智造运营平台,我们能通过可视化画面提前预知生产运行的风险,提升管理效率。”一汽解放智能装配车间副主任毛金铭介绍道。
记者了解到,J7智能总装生产线全线共有73套智能拧紧设备、211套拧紧工具,拧紧数据可实时采集、监控、分析,且100%可追溯,大幅提升了整车装配质量。此外,油箱上线通过RFID技术与二维码识别,从卸货到安装全程自动化,不仅精准高效,还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。
移步总装车间的驾驶室装配线,毛金铭告诉记者,该线采用U型结构,主要工序为内外饰装配、前围模块及风窗自动装配。内饰装配线用大板式链,工人站在链上与车辆相对静止作业,可避免车漆磕碰。
采访中,记者注意到车间内往来穿梭的AGV小车正有序运送零部件,这些配备红外线感应的智能设备,遇障可自动停止,仅全自动物料上线环节就可节省50人,成为智能化物流的重要支撑。
当下,中国一汽72年的产业积淀正转化为长春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。这座因车而兴的城市,在智能制造的驱动下,正加速驶向更具活力与竞争力的新航程。
来源:吉林日报·彩练新闻
作者:曲镜浔 叶爽
初审:刘晗
复审:马萍
终审:张宇
【来源:吉林日报·彩练新闻】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